查看原文
其他

刊物|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2020年第2期

徵文考獻 2021-11-10




目  录



左右滑动查看目录


摘  要

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十八年、十九年伐赵纪事校勘与解读

马孟龙

 

摘要:今本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十八年、十九年伐赵纪事文意混乱,难以解读。对照《册府元龟》《通志》保留的早期《史记》版本面貌,可知今本《秦始皇本纪》十八年、十九年纪事存在行间文字错乱、文字脱漏等问题。结合《史记》古本信息,以及对相关史事的分析,本文最大程度地复原了《秦始皇本纪》十八年、十九年纪事的原始面貌,并推测相关文字错乱发生于《史记》以抄本流传的时期。

关键词:史记;校勘;东郡;桓;羌瘣


敦煌本《观无量寿经》及其注疏残卷缀合研究

张涌泉、方晓迪


摘要:《观无量寿经》是大乘佛教净土宗开宗立派的经典之一,在敦煌文献中,我们发现《观无量寿经》及其注疏写本共112号,其中不少残片本出自同一写卷,后被撕裂而分离为数号。本文通过对敦煌本《观经》内容、裂痕、行款、书风、笔迹等不同角度的对比分析,把16号《观无量寿经》及其注疏残卷或残片缀合为6组,使一批原本分离的“骨肉”得以团聚,有助于我们对相关写卷的性质作出更为客观、准确的判断。

关键词:敦煌文献;观无量寿经;残卷缀合


闻本《旧唐书》初印本与后印本的差异

原康


摘要:闻人诠刻本《旧唐书》(下文简称“闻本”)是现存最早的《旧唐书》完本,笔者通过对罗士琳等《旧唐书校勘记》中所引《旧唐书》与现百衲本中的闻本部分对勘,发现二者屡有不合。经在南京图书馆查访两种现存闻本,发现闻本有初印本与后印本的区别,二者也确实存在一些文字间的差异。本文用它们不同的地方与百衲本中的宋本对勘,认为初印本更符合《旧唐书》原貌。现在标点本《旧唐书》的修订应注意到这个问题。

关键词:闻本;旧唐书;初印本;后印本


国立北平图书馆旧藏红格本《明太祖实录》抄写年代考

邓闳旸


摘要:红格本《明太祖实录》是学界通行之校勘本《明太祖实录》的底本1,原藏于国立北平图书馆,乃清初明史馆诸人所抄,因抄写在红格纸上,遂称之为“红格本”。此本是明代内府所藏《明太祖实录》原本的誊抄本,内容直接承自原本,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,然因其抄写年代尚不明确,颇不便于相关学术研究。鉴于此,本文从红格本《明太祖实录》文献本身入手,先辨明其版本性质,再探讨其抄写年代,认为此本是顺、康年间的抄本,抄写时间开始于顺治年间,完成于康熙二十九年(1690)二月之前。

关键词:清修;明史;红格本;明太祖实录;抄写年代


国图藏《明史稿列传》8册考

闫瑞


摘要:国图藏《明史稿列传》8册收录多篇明末诸臣传记。笔者发现,该钞本正是谢国桢《晚明史籍考》所载朱希祖据旧本移录的“明史稿列传残本存八册”;其内容包含于国图藏《明史纪传》313卷的相应卷目。在无从得知朱希祖原有“康熙钞本万季野先生明史稿列传”179卷残本情况的前提下,笔者以为,《明史列传稿》8册应抄自《明史纪传》313卷。

关键词:明史稿列传;明史纪传;万斯同;朱希祖


顾广圻校刻本《述学》之谜

郭立暄


摘要:汪中《述学》一书刊刻过程较为曲折,针对先后出现的几种版本,曾衍生出层层误会。近年经过学者细致研究,有关疑问已相继解决。唯有顾广圻为汪喜孙校刻本面目尚不清楚。本文通过对清刻本印次的调查,否定了道光三年汪喜孙刻本的存在,初步澄清顾校本的来龙去脉,推演出该本改字的三阶段,并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与动因。

关键词:述学;顾广圻;汪中;刘台拱


三家分晋考

徐志超


摘要:三家分晋是战国初期重要的历史事件,对于三家分晋的时间和晋国末代君主的结局,司马迁《史记》中有不同的记载,后世学者认为此为司马迁所误记。本文通过对《史记》所载相关史实的梳理,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三家废除晋君时的具体情况,考证出虽然司马迁对三家分晋有不同记载,但互相并不牴牾,而是史书体例所致,进而对三家废除晋君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进行了一些讨论。

关键词:战国;三家分晋;兴灭继绝


汉代公羊学“日月时例”的发展与演变

——以《公羊传》、何休之说为中心

孙玲玲


摘要:在汉代《公羊》学的众多义例中,日月时例既是重要的义例之一,也是遭受后人诟病最多的义例之一。后人指责该例时大都言其曲意附会、繁琐复杂,但这些问题却并非《公羊传》所有。通过对比不难发现,《公羊传》的日月时例尚处于萌芽阶段,何休的增衍与发挥才是该例渐趋复杂的主要原因。因此,只有对《公羊传》与何休的日月时例进行分层讨论,梳理清楚该例由简到繁的演变过程,我们才能对日月时例有一个更加客观公允的评价。

关键词:义例;日月时例;公羊传;何休


《文选》五臣音注的现状、原貌和流变

李华斌


摘要:本文通过比对《文选》陈八郎本等的音注,分析《文选》五臣音注的现状,考证它的原貌,归纳它的流变状况,发现现有文献上的五臣音注来源复杂,版本较多,传承系统复杂。陈八郎本等五臣注刻本上的音注已非五臣音注的原貌;五臣音注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位置的改变,由注文中变为正文中,然后形成整体,不再区分是谁作的;五臣音注数量亦愈来愈多。不宜以陈八郎本等的音注来作五臣音注的本体研究。

关键词:五臣音注;现状;原貌;流变


沈璟曲学著作二种辑考

谭笑


摘要:晚明曲学大家沈璟的曲学著作《考正琵琶记》《古今南北词林辨体》均已散佚,然从其所著《南曲全谱》及沈自晋《南词新谱》中,尚能辑录出总计26条的内容。所辑内容既可一窥二书面貌,亦可借此二书,对沈璟曲学体系形成的脉络有一个全新梳理。从《考正琵琶记》可见沈璟对于“南戏之祖”《琵琶记》的推崇,这在《南曲全谱》中得到延续;从《古今南北词林辨体》可见沈璟在《南曲全谱》编纂完成之后,对南曲曲律的进一步思考。

关键词:沈璟;考正琵琶记;古今南北词林辨体;辑考


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之《开元天宝遗事》提要辨正

吴晗


摘要: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为宋前记载唐开元天宝年间重要史料的笔记小说,学界目前有两种观点:一、洪迈认定为伪作,并否定其价值;二、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以苏轼《开元天宝遗事四绝句》及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有“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语”为证,为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辩护。经考证苏轼所作诗与此书无关,“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语”亦见于孔平仲《续世说》,与司马光同时,疑另有渊源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观点不足取,洪迈之说当可信。洪迈之言记录此书较早成书流传情况,且《遗事》的成书与流播,反映了早期笔记小说成书过程中不断被增扩的轨迹,进一步印证《总目》所言有失。

关键词:开元天宝遗事;四库全书总目;洪迈;笔记小说;文献流传


讲明许郑与分别今古

——陈寿祺、皮锡瑞《五经异义》研究的特点

朱明数


摘要:陈寿祺《五经异义疏证》、皮锡瑞《驳五经异义疏证》是我们理解两汉经学的重要参考著作。陈寿祺以疏解许、郑为目标,详细分梳两人之说,而不强定是非,启发了学者对经师家法的探究,显示出乾嘉学术由重视实事求是向关注经师说经旨趣的转变。皮锡瑞沿袭陈寿祺的方法与主旨,但关注重点则在今、古文家法的不同。他能讲明今古文内部的复杂性,对经师家法的理解更为深入、成熟,与以《公羊》大义解释群经的晚清今文家明显有别。对此两书进行研究,能使我们理解陈、皮二人的学术特点,明晰两人的学术史定位,并增进我们对清代学术史的认识。

关键词:陈寿祺;皮锡瑞;五经异义;家法


南朝礼制因革中的王俭“故事学”

范云飞


摘要:王俭礼学以故事学为基础,整体上呈现出因循旧制的特点,而非从经学文本出发构筑经义、改造现行制度。经对王俭礼议36则地毯式的梳理可知,王俭面对礼制难题时,主张“因循”“从省”的比例达到73%。王俭礼议往往是据故事得出结论,经注并非不可或缺的论据,甚至只是作为点缀。王俭的“故事学”承袭自家学,并凭借其家学在南朝礼制因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南朝前半期礼制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。

关键词:礼制;因革;王俭;故事学


静嘉堂藏孤本《三辰通载》考略

赵江红


摘要:静嘉堂藏孤本《三辰通载》,为清人影宋抄本,旧属归安陆心源所有。该书成于南宋中期,是今存最早的星命学集大成之作。原本三十四卷,现存三十卷,末四卷亡佚,经考证亡佚部分仍可见于《星学大成》。此外,因《三辰通载》抄录了大量唐宋时期的星命文献,通过考查该书的引书情况亦可略见两宋时期星命学说发展之大貌。

关键词:三辰通载;星命学;孤本;三十卷本


段校《广韵》中的异部符号

——兼论段玉裁上古音归部的前后变化

任荷、李林芳


摘要:国家图书馆藏有黄丕烈过录的段玉裁校勘《广韵》,其中大字旁多有墨笔△等符号。这些符号尚未得到关注。通过穷尽考察,排除校勘、自注作用的符号外,我们确定其功用:说明《广韵》某韵某字的上古音归部不属于该韵所对应的上古音韵部,故因其功能称之为“异部符号”。根据这些符号可以知晓各字在段氏体系中的上古音归部情形,再将其与《六书音均表》和《说文解字注》中的归部进行比较,可以发现段氏标示这些符号的时期相较于《表》《注》要更早一些,《广韵》符号、《表》《注》中的归部大致代表了段氏早、中、晚期的归部观点。若对三者异同进行分析,并归纳改易之由,可以明显看出段氏对于“同谐声者必同部”的归部准则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运用:在早期时对该准则较为谨守,在中晚期时则相对不再那么严遵,而会根据反切或其他材料,或直接对原归部进行改易,或对所谐声符进行调整再改易原归部。

关键词:广韵;符号;段玉裁;上古音归部;同谐声者必同部




相关资讯:

刊物|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2020年第1期


(编辑:西子  排版:大隐)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